
报告基于2025年3月SimilarWeb数据,对中美AI应用网页端访问量进行分析,揭示两国在AI应用领域的差异与特点。
总体差异与优势领域
- 美国优势赛道:图像生成、虚拟角色、AI检测、音乐、会议总结、开发者工具、PPT等领域优势显著。例如图像生成领域,美国访问量达4249万次,Shutterstock和Freepik表现突出;虚拟角色领域,美国访问量1.5亿次,Character.AI以6204万次领先,且美国用户对虚拟角色付费意愿高,NSFW内容付费模式形成壁垒。
- 中国优势赛道:Chatbot(加入APP数据后)、教育(加入APP数据后)、通用化Agent、Agent编排等领域表现较好。如Agent领域,中国访问量1498万次,Manus、字节扣子和Dify.ai表现活跃;思维导图领域,中国访问量490万次,Processon以203万次领先。
- 发展相近赛道:编程助手、图生视频等领域,中美发展差距不大。编程助手领域,美国访问量11437万次,中国7976万次,Github Copilot均为两国主要使用产品;图生视频领域,美国访问量1384万次,中国872万次,Sora和即梦AI分别为两国头部产品。
展开剩余86%关键领域具体表现
- AI Chatbots:美国访问量101845万次,ChatGPT以81511万次占据绝对主导;中国访问量36901万次,DeepSeek以18232万次领先,但市场集中度低于美国。
- AI浏览器:中国访问量50158万次,略高于美国的45537万次,New Bing在两国均占主导,中国夸克和360AI浏览器有一定表现。
- 生产力工具:美国访问量10108万次,Notion、Trello等产品领先;中国访问量902万次,Jambot、360苏打办公表现较好,但整体规模与美国差距较大。
市场特点与挑战
- 用户习惯与付费差异:美国用户PC端使用比例高,付费意愿强,尤其在工具类和虚拟角色领域;中国用户以手机端为主,付费习惯尚在培养,部分领域依赖APP端数据。
- 本土化与文化壁垒:音乐、招聘等强文化依赖赛道,本土化难度大,中国产品出海面临挑战;部分场景化工具直接改UI难以适配欧美市场。
- 获客渠道差异:中国以抖音、Bilibili等平台为主;美国则依赖SEO、Twitter/X、TikTok、Youtube等渠道,不同渠道适合的产品类型不同。
机遇与趋势
- 价值洼地与机会:中国在效率工具、图像创作等领域成熟产品可出海;图像生成、编程助手等领域中美都有增长空间;3D生成、视频生成等新兴赛道需关注真实需求与技术炒作的平衡。
- 技术与生态影响:中国在Agent编排、图形生成等领域工程能力强,但需提升海外API生态接入能力;美国在虚拟角色付费模式、开发者工具等领域的优势可能持续。
总结
中美AI应用市场呈现明显差异化竞争格局,美国在技术创新和付费生态上领先,中国在本土化应用和工程落地方面有优势。未来,技术突破、生态整合及全球化布局将是关键,企业需根据自身优势把握机遇,应对挑战。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知识产权、数据隐私,只做内容的收集、整理及分享,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,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,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,如对报告内容存疑,请与撰写、发布机构联系
发布于:广东省股票配资怎么操作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