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两年间,美国广义货币从15万亿飙到21万亿,国债总额越过33万亿,而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占比依旧接近九成,这组数字放在一起像道奇怪的算术题:印钞越多,钱越吃香。更离奇的是,2020年3月美股连环下挫后,从4月起一路反弹,还摸到新高。问题来了,明明美国疫情反复、社会撕裂、债务山高,为何全球却像给它的风险统一买了保险,这笔保费又是怎么被悄悄扣走的。
一种说法是,美国经济底子厚,科技实力强,市场灵活,跌下去终能弹回来。另一种说法更直白:不是美国强,是美元强,美元像一张“全球通行券”,写着华盛顿头像,背后却接着世界的油井和金库。支持者拿出数据,美元在全球储备中的份额仍在五成以上,国际支付四成左右;质疑者翻出历史,指向黄金、石油与利率三件套。到底是体质好,还是工具好,表面看不出,线索都埋在过去一百年的金融路径里。谁在给谁兜底,先把线扯出来,后面再揭开扣子。
先从货币最朴素的逻辑说起:交易靠共识,越多人认的货币越好用。两战期间,美国隔岸卖货,规定只收黄金,结果全球黄金像滚雪球一般堆向美国,峰值时全球大约四分之三的黄金储备落在它手里。到了布雷顿森林会议,美国顺水推舟,把美元和黄金捆在一起,1美元对应固定含金量,其他国家用美元结算,就像改成拿代金券购物,不再搬着金条跑。问题是,代金券多印一点,方便确实方便,但价值会稀释。美国为解决国内经济与战争开支,一路加印,兜不住了,1971年干脆宣布与黄金脱钩,剪断了那根金线。照理说,美元失去黄金支撑会失宠。1974年,美国又搭上一根管子——石油。与沙特的协议把全球油气交易锁到美元,换取军事保护。石油是工业的血液,谁都离不开,美元因此变成“能源车道”的唯一收费卡。从金本位到油本位,美元完成二次加固。普通人的感受更直观:能源贵了,万物涨价,工资没跟上,钱包更薄,却还要在国际贸易里用美元结算,像被捆在一台看不见的计价器上。
表面平静常常最危险。2008年次贷危机后,美联储开闸放水,全球风险资产被托起,市场情绪逐步回暖,仿佛风波已过。真正的暗潮在于规则没有变:美元放水,资产价格上行,收益好看的地方吸引资本。这个循环在2020年疫情时再演一次:美国发“救济金”,两年间M2从15万亿冲到21万亿,股市从3月深坑里翻身向上。很多国家的通胀却开始冒头,粮油肉蛋价格推升,进口成本水涨船高。当时的舆论场里有两种声音。其一,华尔街与部分美国学界强调,美元强势是市场选择,资本追求效率,美元区金融产品深、流动性足,理所当然。其二,新兴市场的官员与学者提醒,所谓效率背后是成本外溢:美元超发导致全球通胀压力扩散,外部融资货币强势时,本币被动贬值,债务负担抬升。与此同时,企业界的反馈更接地气:原材料成本变动剧烈,结算币种波动大,利润表像坐过山车。看着平静,是因为美债仍被各国央行买走,贸易仍用美元结算,这种“系统默认”暂时托住了表面,但谁都能感到地板在轻轻晃动。连美国财政的利息支出都在攀升,已占联邦预算的逾一成,靠高利率维系美元吸引力,财政就多流血一点。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,总要有一天补不动。
关键反转在2022年。通胀高烧不退,美联储开启加息快跑,从3月到年底及之后,总计11次,把利率从0.25%拉到5.5%。高利率像磁铁,全球资金掉头回流,仅在周期中段,外资回流规模就达到约1.6万亿美元。这个动作配合上一个熟悉剧本:第一步,大放水,泡沫鼓起来,美股、房市、债市齐涨,成本外溢给全球;第二步,猛加息,抽走流动性,别国货币走弱、资本外逃;第三步,风浪起时去抄底,趁价低收购优质资产。1997年东南亚、2008年次贷、2022年拉美债务,不断重演,像一台成熟的财富转移机器。回看前文的“代金券”和“油卡”伏笔,此刻都串起来了:美元不再需要黄金背书,因为它有石油车道的收费权;美元也不怕周期摆动,因为它握着利率曲柄,能在全球资本上开合闸门。矛盾因此被推到顶点:新兴市场担心外储被动消耗、汇率剧烈波动,企业举债成本飙升;美国这边,一边说稳定全球金融,一边享受铸币税红利,全球买它的债,它拿到钱再买全球的资产。看懂这套组合拳,才明白为何美国的风险,总有人在远方替它分担。
风浪过后,水面看起来又平了些。美元指数稳在高位,主要央行的外储里仍有大量美债,贸易凭美元开票,国际支付系统照旧运转。可另一股潮正在海底暗暗改向。2021年三季度起,美元在全球外储的占比走低,到2022年底滑到约58.4%,创近25年新低。俄罗斯、伊朗、阿根廷等陆续增配黄金和人民币。2022年,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首次超过美元。2023年,中国与巴西签下本币结算协议,中东一些国家试水用人民币计价原油,“石油人民币”的影子开始出现。这些都不是惊天大事,却像不断松动的螺丝,提醒大家那套默认设置并非不可改。与此同时,美国国内的压力更重了:高利率意味着利息支出上扬,财政承压;2023年5月CPI仍在4.1%的高位,美联储也承认政策空间逼仄。看似平息,风险其实换了形态。去美元化并不轻松,新的障碍接连冒出:区域本币结算需要配套的清算体系、外汇市场深度、法律保障,短期内汇率波动对贸易商是实打实的成本;各国立场也更分化,资源型国家希望多元定价以提升议价力,金融中心担心流动性碎片化带来效率损失。分歧越辩越深,谁都不愿当第一个吃螃蟹的“冤大头”,但谁也不想永远做规则的被动接受者。
直说了,美国让世界替它兜底,靠的不是魔法,是制度。先用黄金立信,再用石油续命,最后靠利率收放,周而复始。有观点称,这一切是市场自愿,那就顺便夸一句,能让别人自愿替你付利息,设计确实高明。可问题也摆在那儿:既说自由选择,又靠制裁和军事保护稳框架;既强调稳定,又让周期大起大落,把外部成本转给别人。这套逻辑自己就打架。要真按这逻辑走到头,只会把风险越滚越大,直到有人不再愿意买单。
继续抱紧美元这条“快车道”,换来短期顺滑与熟悉规则,还是承受阵痛试着上“多车道”,让结算和储备不再单押一个系统,你更看重哪一边。有人说效率第一,有人说公平更重要,若两者难两全,贸易账本上的那一串数字由谁来承担,评论区给个主意。
股票配资怎么操作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